新闻中心
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2022年,中国医疗行业八大变局
- 郑州康盛久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2021-12-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2022年,中国医疗行业八大变局
2021年,全球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逐渐修复,我国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经济优先复苏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展望2022年,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在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会加速释放。本文分析医疗健康产业八大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更好地发现增长机遇。
推广三明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
国家医改工作的重点
202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健委等均作出部署,深化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基本要求,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性运行。
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医改的重要方向是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控医药价格,从薪资待遇、执业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医疗机构采购和库存管理,适应集中带量采购要求。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价格调整总量,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医院,推动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力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
加大投入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公立医院投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应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公立医院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分配方式改革。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逐步破除逐利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药品和高值耗材的跟踪监控。
药品耗材集采将会带来行业重大变革
2018年年底启动的4+7药品集采在此后逐步扩面,直至扩大到全国。截至2021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开展5批,覆盖218种药品,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4%。2020年,集采从药品延伸至高值耗材。截至目前,已进行两批国家组织的高值耗材集采,中选冠脉支架平均降价93%,中选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到2025年,各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达500个以上,高值耗材的品种达5个大类以上。
集采常态化对药品和器械带来的行业影响将持续存在。药品联采办公室指出,集采降价的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直供医院降低营销成本、及时回款降低财务成本、薄利多销降低生产成本等,挤出的是以往在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费用。
疫情导致企业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
和创新力度的加大
持续的疫情防控有望使政府在开展医保控费、降低不合理的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医药器械行业多个板块与新冠肺炎诊治密切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医疗器械的供应需求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如IVD、体外诊断、低值耗材、生命信息的监护设备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等;此外,生物制品板块相关的疫苗、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干扰素等。
IVD行业及第三方检验的快速增长从2020年疫情期间就开始显现,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 (非新冠)恢复良好,收入规模大幅上升,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由此带来了利润的进一步增长。疫苗方面,由于研发周期更长,投入生产、接种后带来的业绩增长在2021年开始体现。另外,与传染病相关的物资为防控需要进行储备,这部分市场体量不一定会随着疫情消退而迅速减小。
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医疗机构
规范医疗行为
我国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近12亿人,新农合2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实现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根据「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大部分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支付方式改革,超过200个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100个以上,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同步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医疗保障改革倒逼定点医药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引导和调控医药体系良性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
促进健康管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的医疗模式,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将出现有序整合,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被整合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健康管理服务也必将出现创新性变化。
随着健康医疗数据的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会主动参与到健康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设立新型保险项目,通过主动促进人群健康管理来提高保险收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将被重塑,健康管理将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指导,由健康保险来推动和促进,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式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健康促进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健康促进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公益性强,容易被社会和个人接受,这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健康促进还为健康管理发展提供政策与环境支持,一些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各部门逐步将健康促进融入各自的工作规划与政策中,客观上形成了支持健康管理发展的大环境。
优先构建数字化医疗标准的机构
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
各类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包括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四个方面,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数据资源接入平台和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加快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这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次重大转变机遇,服务完善、优先构建标准的机构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等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准确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会越来越多,AI健康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的创新尤为重要。国家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罕见病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修订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持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也应提速,推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支持企业推广穿戴式、便携式、非接触式采集健康信息的智能化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电子产品。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